新聞

2022年11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佛教黃鳳翎中學 - 2022年11月
主題式學習啟發潛能 濃厚英語氛圍 多元體驗建構
成功的英語學習來自三個基礎,分別是潛力、方法和動機。佛教黃鳳翎中學李偉盛校長深信每個學生都如一顆未經打磨的寶石,充滿潛力,只要善用教學方法為他們建立學習動機,就能提升英語能力。所以學校每年都會設計一個吸引的學習主題,先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再把英語知識貫穿各個學科,推動跨學科閱讀,有效地把語文連結生活。
年度主題 激發學習興趣
不少學生抗拒學習英文的原因是覺得課堂沉悶乏味,而且艱深難明。學校打造有趣好玩的英語課堂,每年均花心思設計學習主題,去年以「神奇的寶石」為題,把寶石及古生物冷知識引入課程,再與各個學科合作,包括在地理和物理科等滲入英語閱讀。由於學生對寶石和古生物有濃厚興趣,為了學習更多相關知識,自發閱讀大量英文篇章,不知不覺間增加詞彙量,以及提升閱讀速度。與此同時,有在海外修讀古生物課程的校友,無私捐出自己搜羅的古生物珍藏物品給學弟妹學習,另外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校長也借出寶貴的儀器。學校得到校友及不同機構慷慨投入資源,豐富學習工具,進一步引發學生興趣。
英文教育另一個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將來才能成為讀寫聽說皆精的語文人才,在各個場合都能靈活運用英語。學校的教學並不局限於課本,更加重視開拓眼界和實踐機會,所以邀請不同界別的寶石專家到校舉辦講座,又帶學生外出考察,從不同角度講解寶石知識,了解英語在職場的重要,要成為寶石的鑑定師,高英語水平不可或缺。老師積極為學生爭取每個學習機會,包括在公開場合進行專題匯報,向大眾分享學習成果,事前引導同學做大量資料搜集,再製作簡報和撰寫講稿,從中鍛鍊比較、分析、處理資料等英語的共通技能。
創設自學空間 善用課餘時間
老師無法時刻陪伴在學生身邊,因此學生必須從小建立自學能力,才能好好善用課餘時間,有計劃及系統地延展英語學習,探究更寬廣的知識。所以中一級設有每周三天的課後自習課,預留時間和空間給學生自行處理學習事宜,培養他們摘錄筆記、重點複習、蒐集資料、規劃學習時間等學習技巧。英文科又設「Self Access Language Learning Platform」自主學習平台,學生能夠隨時隨地登入自學,定時整理和總結堂上學到的詞彙、諺語等知識和概念,時刻溫故知新,鞏固記憶。李校長指學習平台其中一個特色是載有學長學姐的英語佳作文章,以及由他們錄製的片段「Happy English Time」及「English Corner Express」,不但能鼓勵學弟妹努力創作,學弟妹又能透過觀摩佳作,學習學長學姐的長處和檢視自己的缺點,提升英語能力。
策略性課程 打好根基
學校經常強調,學習有成果關鍵在於具備適當的技巧、正確的方法和有系統地學習,才能建立穩固基礎,而且學生必須要「想學」、「敢學」和「靈活運用」,才算是有效的學習。故此,學校有策略性地設計課程,由中一級開始就以貼近生活、活學活用、溫故知新為學習元素。當中包括加入「Learn by Heart」及「Read Aloud」兩項學習重點,前者主張讓學生多看與教學主題相關的英語佳作或段落,再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從中提升英語寫作能力;後者則主要用文本教學,學生在老師的導讀下,深入了解文章內人物角色的情感變化,再用朗讀形式將文本生動展現出來,從而建立說英語的自信心,提升表達能力。另外,學英文第一步是要學懂更多英語詞彙,但不能靠死記去硬背生字的串法和讀音,所以學校精心自設各級英文學習筆記(Study Notes),由6至8個篇章組成,融匯讀、寫、聽、講環節,務求做到「Less is More」效果,給學生一個自習、溫習的明確目標。學校着重「Grammar」,同時又設有「Phonics Programme」(拼音課程),讓中一及中二級學生從小學習拼音,提升英語發音、拼讀和串字能力,鞏固英文基礎。正所謂教學相長,訓練學生朗讀計劃的「Readathon」,正是一班年長的英語大使協助中一及中二級學生自選適合自己閱讀程度的篇章,善用午間餘暇,練習朗讀技巧,挑戰更高程度,贏取獎品。
跨科協作 靈活運用知識
學習的意義是靈活運用學科知識,以解決生活問題,英文是其中一種工具,如果學得好,將有助學生汲取更多元的知識。學校通過分階段而有系統的教學,將英語滲入其他學科,實踐跨學科學習模式,引導學生打破科目之間的間隔,並尋找全面性的解決方法。在中一級,英文科與科學科合作,教授學生如何閲讀及撰寫結構性文章,由認識何謂科學實驗開始,再嘗試閱讀不同類型的科學報告,了解此類文章的體裁格式和語感。中二級則與數學科合作,學習以英文撰寫數據報告,中三級則便以生物科作導入,以健康生活的課題嘗試撰寫包含正反意見的論文。學生在初中階段開始強化英文寫作能力,熟習報告和論文寫作,亦學會結合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思考及實施解決方案,當面對高中的專題探究作業,以至大學的論文報告亦能得心應手。
此外,學校積極推動電子教學,運用嶄新科技提升教與學成效。除了推行網上自學平台,學校亦獲優質教學基金(QEF)撥款,成立「Makerspace」,將圖像設計、3D筆運用及3D打印技術融入不同課題中。李校長舉例英文科與圖書館合作,在中二級「Creating a Monster」的課題中,同學先閲讀相關英文讀物,再運用創意設計怪獸,並以3D筆將創作實體化。「學生的想像可以透過3D技術變成看得見摸得到的實物,大大增加了學習積極性,有趣之餘又能同時學習英文和科技知識,促進學習效能。」
濃厚英語氛圍 提高學習興趣
學校又透過校園記者隊、英語大使及秒秒電視台,製作趣味的英語片段,在午膳及早會期間播放。課室壁報設計、早會學生分享、宣佈及大型學校活動,例如運動會、才藝表演日等都滲入英文元素,力求造就一個豐富的英文語境,使學生有更多機會在真實情境下運用英語。李校長表示:「學校提倡『Positivity』,校園內張貼英語鼓勵金句,增添英文語境的歡樂學習氣氛。學校刊物亦加設學生投稿欄目,鼓勵他們多用英文表達所想。」午間「English Show Time」更是各班學生展示學習成果,自選不同方式,例如朗讀英詩,唱英文歌、做英語短劇等,娛人娛己。在一年一度的大型英語活動——「English Week」中,學校會聘請校外專業戲劇機構指導英語戲劇,一眾師生都對活動隆重其事,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情境對話、即興表演等話劇元素,建立英語會話和聆聽能力。平日課後和午膳休息期間,英文科組又開辦多個英語工作坊,擴闊學習空間,同學們可以自由參與烹飪、製作手工藝品、動畫、卡通漫畫創作等不同活動,將語文學習和生活掛勾。學校每年亦都會和佛聯會轄屬學校合辦聯校英語活動,與區內學校一起籌組英語學習活動,各校學生齊聚一堂,發現英語的種種實用性和趣味。
疫情雖為學界帶來衝擊,但學生的學科成績未受影響。學校在教育局的校外評核報告中得到肯定,包括創造參與不同英文學習活動的機會,從而提升英語運用的信心,使他們更願意表達己見;局方欣賞學校與時並進,透過自評,力求臻善的精神。正因如此,學校在香港中學文憑試(HKDSE)有亮眼表現,增值等級屢獲佳績。李校長相信,只要學校用心栽培,學生必定能成為一顆閃閃發亮的寶石,將蘊藏在自己身上的亮點,綻放異彩。